在科学星辰中触摸信仰的温度
《国之脊梁—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》
职高四班 赵建平
翻开《国之脊梁—中国院士的科学人生百年》,泛黄的纸页间跃动着百余位科学巨匠的生命轨迹。当钱学森冲破太平洋彼岸重重阻挠的轮船汽笛长鸣,当屠呦呦在实验室里第191次试管碰撞声清脆响起,当西南联大摇曳的油灯微光与FAST天眼基地璀璨的星芒交相辉映,这些跨越时空的科学精神,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。
一、在科学求真中触摸信仰的温度
书中记载的每个科研故事,都镌刻着“板凳要坐十年冷”的坚持。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太行山麓徒步考察时,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纹理的专注神情,与北斗导航系统研发团队在戈壁滩上调试信号的背影重叠。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科学精神:在贵州深山的溶洞里,南仁东带领团队用竹竿和皮尺丈量喀斯特地貌;在青海湖畔,竺可桢用体温融化冰层记录气象数据。这些细节让我明白,真正的科学探索从不需要惊天动地的誓言,只需要把每个实验数据当作信仰来守护。
二、在时代洪流中见证家国情怀
院士们的科学人生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。书中提到,王淦昌隐姓埋名十七年参与核武器研发时,在罗布泊的帐篷里给女儿写信:“爸爸在做一道需要很长时间计算的数学题”。这种含蓄而深沉的家国情怀,在黄旭华设计核潜艇时“甘做隐姓埋名人”的抉择中,在袁隆平稻田里弯腰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身影里,得到最动人的诠释。他们的故事让我懂得,科学家的实验室从来不是冰冷的仪器陈列室,而是安放家国情怀的精神殿堂。
三、在青春坐标系中寻找人生答案
当读到韦钰院士在战乱年代背着实验器材翻越秦岭的章节时,窗外的玉兰树正随风摇曳。这位女科学家在烽火中坚持科研的精神,与当下青年在实验室调试人工智能算法的身影形成奇妙对话。书中展现的科学家群像,既有少年成名的天才,也有大器晚成的耕耘者,他们用不同的人生轨迹证明: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复制成功模板,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坐标系。就像嫦娥团队中90后工程师调试月球车时说的:“我们不是在追逐前辈的脚步,而是在他们的肩膀上搭建新的观测台。”
合上书卷后,世界在纸外醒来,仿佛看见百年前那些在实验室奋战的科学家,与今天的青年学子隔着时空握手。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科学家传记合集,而是一部用科学精神浇筑的信仰之书。当我们在实验室记录第100组数据时,在书山题海鏖战至深夜时,那些穿越时空的坚持与热爱,始终在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。这或许就是科学最动人的力量——它让每个时代的奋斗者都能在浩瀚星空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。
姓名:
电话:
我想报考的专业:
提交
您所提交的信息将严格保密,请静待老师电话回复。